臨床顯微鏡早在1950年就已經運用於顯微醫學方面,如血管或神經的再接縫合等,其貢獻良多且不可或缺。直到1990年初期,才被引用到牙科根管治療上。簡單地說,顯微鏡如同放大鏡,有著極大的放大倍率與光照度,對於根管治療第一階段的診斷期,不啻提供了一項利器。所謂「See better and do better」,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,也就更能確保根管治療的品質。
橡皮障(rubber dam)是根管治療的必備工具,確保治療中的根管不被口中細菌感染。
橡皮障是一塊綠色的橡皮布,在橡皮布上打洞後,把布蓋在口腔上,只讓接受治療的牙齒,由小洞中穿出來。如此,治療區位於橡皮障上方,其他口腔構造與唾液感染原,則被隔離在橡皮障下方,確保治療中的根管能徹底清創,不受污染。
根管治療需徹底杜絕任何細菌跑進根管內,治療過程首重清潔,因此橡皮障是根管治療不可省略的基本措施。
長久以來牙醫師使用各種器械清潔與修形根管,加上化學消毒藥劑的輔助,期望提高根管清潔程度。但是經常有殘餘的組織或碎屑無法有效清除的問題,因此有人想到利用超音波震盪所產生的效果來清潔根管。自馬丁於1976年在根管治療中使用超音波器械以來,超音波在牙科臨床上的使用已超過20年,即使在根管製備期,這類器械的使用也能提供相當不錯的效果。
成功的根管治療,先決條件之一是有一個正確的根管操作長度,才能對根管進行適當的擴大修形及有效的充填。1942年日本鈴木賢策教授發現,可經由根尖孔測得自根管內流出的電流。1958年砂田金男教授依據這理論基礎,提出「口腔黏膜與牙根尖、牙周膜尖的電阻值6.5 千歐姆是一常數,且不會因年齡或牙齒種類而出現差異」的學說,並發展出臨床電子根管長度測定器的裝置。
使用這種測定器有下列數項優點:能夠正確獲取根尖孔及根尖狹窄處的訊息,避免操作
長度過長,傷害根尖組織,造成重大缺失;減少X光照射次數,降低相關人員輻射暴露量;可與牙科手機或超音波驅動器械併用,全程監測根管銼位置,並提供自動停止或自動迴轉的功能;可用來判定鈣化根管,減少醫者臨床操作時間;對於孕婦、智障者、易作嘔者、全身麻醉的患者都能使用,對於不方便使用X光的患者,也能依賴測定器提供正確
操作長度。
自1975年鎳鈦合金線研發問世,並運用於牙科醫療以來,隨著製作技術與材料科學的進步,目前鎳鈦合金器械已成為新一代的主要根管治療器械。
在根管製備期,利用鎳鈦合金器械進行根管的清創,不僅能減少根管治療中位置偏移與
穿孔的機會,更能有效應付彎曲的根管,簡化製備過程,減少操作者的疲勞,提高病患
治療過程的舒適感。
顯微鏡的出現使得上述治療步驟不再憑著「感覺」進行,視覺上的導引為現代根管治療
帶來便利,隨著治療成功率的增加,也自然提高了牙齒存活率。
理想的顯微根管修形與封填
近10年來,在致病微生物、免疫防衛系統、神經生理學、牙髓組織與牙根尖周圍組織的組織再生工程等研究,都有驚人的進展,同時超彈性鎳鈦合金根管銼、新一代電子牙根尖測定儀、顯微鏡與雷射等光學科技的應用,也有不少突破。因此現代科技已帶領牙科界
進入一個新紀元,尤其在根管治療方面,更是靜悄悄地進行一場觀念、藥物製備、治療
器械及相關儀器的革命性演變。